乌克兰都混到连壮丁都抓不到的地步,基辅手里头还有足够兵源对抗俄军吗?俄军对乌克兰狂轰滥炸了3年多,基辅为何还能撑到现在没有投降呢?
美国一名军官日前宣称,如有必要,北约军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领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地区。俄方对此反应强烈:对加里宁格勒的袭击就意味着对俄罗斯的袭击,俄方将采取一切相应的报复措施。看来,俄乌冲突并没有因特朗普的“调解”而有所消停,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那么,基辅方面拿什么跟俄罗斯打持久战呢?答案之一就是:6国雇佣军到齐!
俄罗斯强力部门的一位消息人士日前告诉俄媒,基辅向苏梅州调遣了大量由哥伦比亚人组成的雇佣兵部队,以维持前线阵地。这位消息人士还说:“无线电拦截的情报证实了这一点,在林带阵地上也发现了他们的尸体。因此可以确认,这些雇佣兵应该是被用来填补防御中的个别漏洞或参与某些局部行动”。据俄媒报道,来自美国、英国、格鲁吉亚、墨西哥、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6个国家的雇佣兵,目前被派往乌克兰苏梅州地区和乌克兰军队协同作战。
展开剩余77%俄罗斯国防部此前也发布报告称,俄军已消灭大量外国雇佣兵,还多次警告外国公民不要前往乌克兰,因为雇佣兵不被视为战斗人员,无权获得战俘地位。换句话说,凡是进入乌克兰的外国雇佣兵,被俄军撞到了,结果可能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格杀勿论”。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外国公民愿意拿命换钱,其中就包括:墨西哥人参战!
为了弥补战场上兵员严重匮乏的短板,基辅方面正想方设法扩大兵源,为此,他们正在拉美地区大量招募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雇佣军参战。由于急需兵员填补阵地防御缺口,乌克兰对雇佣军要求并不高,只要“身体素质好,积极性高,具备军事经验,最好具备无人机操作经验”,就可以赴乌打仗赚钱。有俄媒在报道中提及一件事,俄军在前线发现,乌军第25空降旅当中,有一支墨西哥雇佣兵部队参战,但这伙雇佣兵的下场很惨。
在发现乌军的行踪后,俄空天军立即发射FAB-1500滑翔制导炸弹,夜袭乌军第25空降旅的临时驻扎点。然后,俄军战报显示,大型航空制导炸弹命中目标,已经完全摧毁乌军第25空降旅分队驻扎点。结果就是乌军临时驻扎点所有人,包括墨西哥雇佣军连保留一具全尸都是奢望。显然,这些拉美地区雇佣兵,只看到基辅方面给的丰厚薪水,但并未意识到俄乌战场的致命性。
如果当乌克兰雇佣兵的钱这么好赚,那么就轮不到拉美国家的人去赚这份钱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之前入乌作战的所谓雇佣兵,很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即一些北约国家的现役军人,冒充雇佣兵入乌与俄军作战。曾有外媒披露,波兰曾成建制出动一支营级部队,打着“雇佣兵”的幌子进入乌克兰与俄军作战。在之前,北约军队伪装成雇佣兵入乌作战,已是公开的秘密了。
那么,现在乌克兰为何需要远赴拉美地区招兵买马呢?说白了就是俄乌战场太危险,北约军队损失惨重。现在不但没人敢成建制对乌派兵,就连那些职业雇佣兵,也没有几个人愿意赚这份要命的薪水了,这才轮到拉美国家的雇佣兵去赚这份钱。当然,俄乌战场对他们来说就是“死亡陷阱”。原因很简单,那些只参加过街头枪战,游击战或者反游击战等低强度战斗的拉美国家雇佣军,几乎完全无法适应俄乌战场的残酷战斗,他们在俄乌前线就是炮灰,稍微不注意,小命就交代了。
当然,对乌克兰而言,只要这个世界还有人愿意为钱卖命,他们就无须担忧没有人在前线与俄军作战。毕竟,对基辅来说,只要西方还有人无法接受“普京取胜”的结果,他们就不用愁没人给乌克兰送钱送武器,万事俱备,还有雇佣兵这股“东风”,这也就是乌克兰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为何还能够撑到现在的主要原因。因此,俄终于弄明白了,怪不得攻不下基辅!
俄罗斯现在终于发现,这三年多时间里,俄军发射1万多枚导弹,数万架无人机打击乌克兰。结果呢,无论怎么打击乌克兰军工体系,打击乌克兰能源体系、电力系统,都没有多少效果,更无法迫使泽连斯基政府投降。这是咋回事呢?原因是乌克兰的大后方,根本就不在乌克兰,而是在北约国家,是它们在为乌克兰生产各种武器弹药,提供资金支持等等。
现在,美国又找到了援助乌克兰,与俄罗斯打长期消耗战最有效的新方式。美国总统特朗普首先要求北约把军费提高到5%,那么多出来的上千亿美元军费就可以购买美国武器,再军援乌克兰。这显然就是特朗普利用俄乌冲突这个契机,搞出来的一份超级商业计划书。这样一来,美国军工业获得了大量订单,欧洲不会自己卖命打仗,只要出钱,乌克兰获得了大量西方先进武器装备。
这也就难怪美国军方要威胁入侵加里宁格勒了,因为特朗普需要在欧洲制造一种临战状态,让欧洲人相信乌克兰就是他们挡住俄军进攻的一道“屏障”,因此从美国购买武器支持乌克兰,也就成了他们自保的一种“好办法”。不过,特朗普出的“馊主意”,结果将增加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概率。因为俄罗斯已发出警告,谁敢援助乌克兰远程导弹,就直接打击谁!换句话说,欧洲谁要是掏钱买美国导弹支持乌克兰,那么自己就必须承担被俄军“榛树”导弹找上门的风险。
发布于:湖北省股票配资知识网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