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金融市场正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流动性退潮,其中一个关键指标——美联储的逆回购工具(RRP)——其需求已跌至四年多来的最低点。这项曾是市场过剩资金蓄水池的工具,使用规模从数月前的约4600亿美元骤降,如今已逼近一个令人警惕的低位。有分析甚至预言,这一余额可能趋近于零,无疑给市场带来了潜在流动性紧张的担忧。
面对这些早期信号,美联储持续多年的缩表进程能否按计划进行,甚至会否提前画上句号,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关乎央行对短期利率的有效控制,更触及美国经济深层的结构性问题,乃至全球金融秩序可能面临的重构挑战。市场正屏息以待,审视这些变化将如何牵动未来的经济走向。
RRP告急,水退了才知谁在裸泳
作为衡量融资市场过剩流动性的晴雨表,美联储逆回购工具(RRP)的使用量骤然下降,已跌至近年来的历史低位。这清晰地反映出市场中闲置资金的迅速减少,预示着金融体系流动性缓冲垫的日益稀薄。
最新数据显示,该工具的单日交易额仅约为210.7亿美元,创下了自2021年4月以来的新低。尽管在月末时,由于交易商调整资产负债表,RRP工具的使用规模曾出现短期增加,但整体下降趋势依然显著,令人不安。
与该工具历史峰值曾达到日均2万亿美元的规模相比,当前的水平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出市场流动性环境的剧烈变化。有机构甚至曾预测,该余额可能在特定时期归零,这无疑加剧了华尔街对融资市场可能出现紧张信号的警惕。
财政部为补充现金储备而进行的持续发债操作,被认为是导致市场流动性被吸收的关键因素之一。自美国债务上限上调后,财政部便持续发行短期国债,直接从市场“吸走”了大量资金,这直接影响了RRP余额的下降趋势。
摩根大通曾发出警告,指出随着财政部一般账户(TGA)余额的持续攀升,且RRP余额日益接近零,银行准备金将不得不承担更多流动性流失的压力。TGA持续补充资金的行动,可能为未来的融资压力埋下伏笔。
有分析指出,在RRP余额所剩无几的情况下,财政部在某个季度计划发行超1800亿美元国债的行动,将进一步加剧市场资金的紧张,对整体流动性构成考验。这就像在已经干涸的河道里,还要抽取更多的水。
央行左右为难:缩表还是稳市?
随着逆回购工具余额接近枯竭,银行准备金将直接暴露于流动性流失的压力之下。这不仅可能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直接制约了美联储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潜在空间。
一旦逆回购工具的余额归零,市场资金将开始直接从银行准备金中流失。银行准备金是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缓冲垫”,其规模大小决定着市场所需的资金量,并影响着美联储缩表的最大幅度。
目前,银行准备金规模仍维持在约3.2万亿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流动性仍处于充裕区间。然而,其面临的下行风险正日益凸显,一位美联储理事曾表示,美联储应能将银行准备金规模降至约2.7万亿美元。
鉴于市场流动性稀缺的信号日益明显,美联储持续多年的缩表政策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其进程,甚至有可能提前画上句号,以避免市场出现进一步的紧张局势。有宏观经济策略师认为,若未来流动性进一步稀缺,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缩减进程可能很快需要终止。
分析师们普遍预测,美联储很可能很快会应对银行准备金进一步减少的风险。他们正在探讨各种应急方案,例如暂停缩表,以应对潜在的市场波动,这并非杞人忧天。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美联储已在今年早些时候大幅放缓了月度缩表速度,货币市场利率面临的上行压力,尤其在波动性通常较高的9月,仍可能挤压市场流动性,带来新的挑战。
在流动性挑战面前,美联储不仅需要在缩表与市场稳定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还可能面临来自政治层面的压力和降息呼吁。这些外部因素无疑将使其决策过程更加复杂,甚至可能削弱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一位美联储理事近期再次呼吁美联储官员在即将召开的会议上降低借贷成本,这与当前缩表政策的目标之间存在潜在的张力。历史经验表明,政治干预可能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例如曾有高层试图解雇美联储理事,以及财政部长曾公开呼吁降息。
这种短视的政策干预,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特里芬难题”的困境。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需要通过贸易逆差提供全球流动性,但逆差的持续扩大又反过来损害其信用基础,最终可能引发全球对美元信任的衰减。
市场对降息前景以及美联储独立性受损的关注,可能掩盖了美联储今年夏季重新聚焦的核心议题。这些议题包括如何有效管理其庞大的资产负债表,如何维护市场流动性,以及如何在不过度收紧的前提下将银行准备金降至合理水平。
美联储正密切关注逆回购工具的使用情况,因为它有助于判断市场中闲置资金的规模,同时也能帮助其控制短期利率。为应对潜在的市场风险,探讨暂停缩表等应急方案已成为当前美联储内部讨论的必要选项,这并非空穴来风。
美债巨兽,吞噬流动性
当前的流动性紧缩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更像是美国长期债务膨胀与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显现。这种深层次的金融不稳定,有分析指出,可能演变为一场由债务恶性循环、政策内耗与全球资本重构驱动的系统性危机。
流动性衰竭的根源在于债务的恶性循环。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7万亿美元,债务与GDP之比高达127%,且在短短8个月内就激增了1万亿美元,这无疑加剧了市场的担忧,令人触目惊心。
高额的利息支出迫使财政部不得不发行更多的短期国债,从而吸走了市场中大量的资金。这形成了一个“发债吸流动性—更高利息支出—更多发债”的恶性循环,持续加剧着市场流动性的枯竭。
有观点指出,美股此轮上涨主要依赖于少数科技巨头的泡沫,而非广泛且健康的经济基本面。劳动力市场持续走软,消费者信心不足,甚至AI热潮降温的迹象,如某研究揭示多数AI项目无正回报、某AI模型不及预期,以及某科技公司放缓招聘,都暴露了增长的虚假性。量化基金套利散户的行为,也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增长的脆弱性。
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可能加速全球资本配置的深层变革,从而动摇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并推动多极化金融秩序的形成。这预示着一场全球金融格局的重大调整,不容小觑。
已有迹象表明,官方外资正在调整其美债持仓,曾在一个季度内净卖出美债,同时增持美国公司股票,呈现出“弃债购股”的避险趋势。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已连续多个季度低于60%,显示其地位正在受到挑战。
部分央行也已显著调整其美元储备占比,例如某央行曾将美元储备降至37%,转而增持欧元至39%,这清晰地反映了央行级资产配置的多元化趋势。新兴市场与硬资产,如黄金和大宗商品,正成为资本新的目的地,顺应着全球“去美元化”的浪潮。
历史的镜子,照出未来
从历史周期来看,当前的挑战与过去的霸权衰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揭示出债务膨胀和信用危机是导致系统性崩溃的必然路径,美国正面临着难以同时维持债务可持续性、货币政策独立性和美元霸权稳定的“不可能三角”困境。
有学者将当前美国面临的困境与古罗马帝国的衰落路径进行了比较,指出两者在“掠夺货币稀释”和“债务膨胀导致信任崩溃”方面存在高度相似性。这提醒人们,历史的教训往往是深刻的,值得深思。
黑格尔的哲理“历史重复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在此映射。有分析认为,美元体系正重演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信用危机,这并非简单的线性衰退,而是量变到质变的跳跃,全球金融权力正加速向多极化秩序转移。
笔者以为
流动性危机的早期信号,预示着旧有金融秩序可能正在失效。美联储正面临严峻考验,其缩表政策的走向将成为关键,而深层结构性风险则预示着一场更广泛的全球金融秩序重构。
投资者需深刻认识到当前金融体系的系统性脆弱本质,并据此审慎调整投资策略,以有效应对潜在的市场波动和结构性变革。建议优先考虑避险,减少美元资产的暴露,并增配黄金、非美货币以及新兴市场资产。
同时,投资者应密切关注美联储是否会重启量化宽松政策,或推出新的流动性工具。长期布局方面,关注美元替代货币,如欧元、人民币,以及能源、大宗商品等硬资产的价值重估,将是重要的战略考量。
当前流动性断崖并非终点,而是全球金融秩序重构的起点。正如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言:“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投资者唯有顺应历史潮流,方能于危机中觅得新生。
股票配资知识网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