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很多皇帝虽然是一国之主,他们的主业并非是诗词歌赋,但是不乏有些皇帝所作的诗词歌赋流传千古,其中比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再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不过,曹操和李煜虽然诗词能力很强,但是如果要论“产量”的话,恐怕谁都没有乾隆一生所做的诗多。
据说,乾隆一生作诗4万多首,按理说如此“高产量”的作诗,怎么着也能挤进文学界成为世人公认的文学“大拿”,然而,他的诗进入课本的也就只有一首诗,甚至还不如文盲皇帝刘邦。
文盲皇帝刘邦仅凭两首诗,直接力压乾隆的几万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刘邦的两首诗有何特别之处吧。
乾隆的4万多首诗看过电视剧《还珠格格》的读者,应该对小燕子作诗的场景不陌生。
展开剩余90%《还珠格格》中,小燕子是“假格格”,自幼父母双亡,所以也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相较于紫薇的出口成章,小燕子作诗,简直就是“俗”。不过,乾隆那个时候很喜欢诗词,并且还经常喜欢考察身边人的诗词能力,于是,小燕子身为“格格”,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其中,比如“走进一间房,四面都是墙。抬头见老鼠,低头见蟑螂。”“师傅眼睛圆又圆,一拳过去少半边。大家笑得乱糟糟,皇上一哼静悄悄。”等,这些都是很普通的诗词,虽然也有押韵,但是和“之乎者也”确实差了好多。
而这也只是影视剧中的形象。
虽然“小燕子”的形象是虚构的,但是历史上,乾隆皇帝当时确实对诗词很热衷,据说他一生作诗四万多首,最终被写入课本的,也就只有《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这首诗这一看平平无奇,但是他之所以能被选入到课本中来,除了作者是乾隆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诗的最后一句简直“神来之笔”,挽救了整首诗。
据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并非乾隆所作,而是纪晓岚续作。
这也难怪现如今很多学术界的人不看好乾隆的诗词,甚至钱钟书曾评价:“清高宗(指乾隆帝)亦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
刘邦的早年与崛起如果乾隆的诗词是以“量”被人熟知的话,那么“文盲”皇帝刘邦所作两首诗,可以力压乾隆四万首。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的一个普通的农家。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他并没有接受过严格的教育,而是在田间地头与市井之间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刘邦的童年充满了乡土的气息,他在村庄的小道上奔跑,与同龄的孩子们打闹嬉戏,时而和父亲一同下地耕作,时而在集市上与邻里长辈闲聊取乐。
他的生活简单而朴素,但正是在这种质朴的环境中,他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洒脱、幽默且充满野心。
然而,刘邦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
他内心深处一直埋藏着对权力与自由的渴望。他曾多次流连于市井之间,结交各类人群,从地痞流氓到游侠义士,他都能应对自如,并在这些人中树立起自己的威望。
【文章中有5秒广告,观看后可免费阅读全文。创作不易,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您的理解与支持,是我们继续创作优质文章的动力~】这些经验不仅让他深入了解了民间的疾苦,也为他日后的崛起奠定了人脉基础。
刘邦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
他原本只是一个沛县的小亭长,偶尔会因行侠仗义而惹上一些麻烦,但谁能想到,就是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官员,最终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传说中,刘邦曾经带着一群囚犯前往骊山服役,但途中囚犯纷纷逃走,刘邦无力阻止,也不愿看到自己被追责,索性放弃了任务,自己也成了一名逃犯。
正是这一决定,使他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开始了他日后的风云人生。
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刘邦凭借着自己的机智与勇气,逐渐赢得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追随者。
他们一起奋战,经过无数次的险境,刘邦最终击败了他的主要对手项羽,建立了汉朝。
这一过程中的艰难与险阻可想而知,刘邦不仅要面对强敌的压迫,还要平衡各路诸侯的关系,处理内部的纷争与叛乱。
然而,他始终坚定不移,凭借着坚韧的毅力与高超的政治手腕,终于在公元前202年,成功登基称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汉朝时代。
《大风歌》的创作背景与意义公元前196年,刘邦经历了他人生中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这场胜利不仅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也让他有了时间与心情来表达内心的激荡与深思。
就在这个时刻,他创作了传世名作《大风歌》。
《大风歌》是在刘邦平定了英布的叛乱后所作。
当时的刘邦,已经从一个市井无赖成长为一个帝国的缔造者,但这一过程中,他也看到了许多风云突变的局势和难以预料的人心变化。
正是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刘邦用简单而有力的文字表达了他对自己成就的自豪,以及对未来的深沉忧虑。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歌简短有力,却充满了豪迈的气概与对未来的展望。
刘邦通过《大风歌》表露出他对自己成就的自信,他在诗中自称“威加海内”,表达了自己对全国统一的掌控感,同时也隐含了他对归乡的期盼与思乡的情感。
然而,更为深刻的是,他在诗的最后表达了对猛士的渴望——“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一句反映了他对未来帝国稳定的忧虑,也道出了他对忠诚之士的期盼。
《大风歌》不仅是一首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篇政治宣言。
它展现了刘邦作为帝王的深沉思考与高瞻远瞩。在这首诗中,刘邦通过简短的几句话,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期待。
他深知,虽然自己已经统一了天下,但内忧外患仍然不断,只有依靠忠诚与勇敢的猛士,才能维持帝国的长治久安。
这种忧虑反映了他对权力的高度警觉,以及他作为一位成熟政治家的深思熟虑。
《鸿鹄歌》与刘邦的晚年思考相比于《大风歌》的豪迈与自信,《鸿鹄歌》则更多地反映了刘邦晚年的深沉思考与对未来的忧虑。
公元前195年,已经年迈的刘邦面对的是一个经过多年战乱后终于迎来和平的帝国,但这位老皇帝的内心却并不平静。
《鸿鹄歌》的创作背景十分特殊。
那是在刘邦晚期,因为刘邦宠爱戚夫人,所以戚夫人想要让刘邦废了吕雉儿子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而此时的刘邦,内心深处也对嫡子刘盈颇有不满,觉得他过于柔弱,不足以继承大统。
反观戚夫人之子,赵王刘如意,刘邦颇感亲近,认为其更像自己。于是,在内心的爱恋驱动下,刘邦起了易储的念头。
不过,这个念头在一次宫廷宴会中,被悄然搁浅。
当时,太子刘盈特意邀请了四位高士——即著名的“商山四皓”侍奉宴饮,此举引起了刘邦的注意。
刘邦询问这四位老者的来历,得知他们曾多次拒绝自己的征召,却愿意为太子效力,刘邦不禁心生感慨,认识到太子的势力和人心已经稳固,自己的易储计划难以实行。
在群臣们的一再劝阻和刘盈身边贤士的辅助下,刘邦最终打消了易储的念头。
戚夫人对于刘邦的举动很不满意,但是面对美人的诉说,刘邦只能脱口而出,吟唱出了一首短小但意味深长的歌谣:“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在这首《鸿鹄歌》中,刘邦借用了鸿鹄的形象,比喻太子刘盈。
刘盈有了“商山四皓”的扶持,羽翼已满,他也不能随意更换太子之位了。
《鸿鹄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是刘邦对现实政治挑战的反思,也是他对自身成就的审视与质疑。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充满了象征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既是刘邦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他对未来形势的冷静判断。这种忧虑与反思,使得《鸿鹄歌》成为了刘邦文学创作中的又一经典之作。
晚年的刘邦逐渐退居幕后,将更多的权力交给了他的臣子与后代。然而,他内心的焦虑并未因此减轻。
刘邦深知,帝国的稳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力量与智慧。《鸿鹄歌》便是他在这一时期对未来深沉思考的集中体现。
刘邦诗歌的历史影响与文化遗产刘邦的两首诗歌,《大风歌》和《鸿鹄歌》,尽管数量不多,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却是深远的。
这两首诗不仅仅是刘邦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他作为一位帝王在国家政治与文化层面的深刻思考与远见的体现。
它们不仅在汉朝时期广为传颂,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得到了高度评价。
无论是唐代的李白,还是宋代的苏轼,他们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从刘邦的诗作中找到了共鸣,并以此为基础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种跨时代的文化传承,充分说明了刘邦诗歌的普遍性与永恒价值。
参考资料:
《“草根皇帝”刘邦,一生只写了两首诗,却碾压乾隆4万首,毛泽东也赞赏不已!》阅读时代杂志
发布于:山东省股票配资知识网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