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争夺在东北亚的霸权,不惜践踏雅尔塔协定中关于朝鲜半岛的秘密协议,悍然挑起了战争,将战火引燃至鸭绿江畔。为了捍卫祖国的安宁,志愿军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冒着巨大的风险,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朝鲜战场。这场战争,兵力对比悬殊,战斗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志愿军战士们不惧强敌,他们在面对美军时,展现了超凡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战场上,他们敢打敢拼,不怕任何艰险,涌现出许多为国捐躯的英勇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名字耳熟能详,但在志愿军的英雄谱中,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无名英雄,他们的事迹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比如,被彭总誉为“少年英雄”的李代相,他年仅17岁,刚刚上战场便经历了生死考验。在战友全部牺牲的极端环境中,李代相孤身一人坚守阵地5小时,击毙150名美军,并且奇迹般活着回来了。
这场战斗,几乎超出了所有人,包括李代相自己和敌人心中的想象。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在战争中,武器的强弱并非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相比之下,战争的正义性、士兵的战斗意志等精神力量的作用,在近距离肉搏中,常常能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面对强大的美军,志愿军从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中汲取了弱胜强的信心与力量。硬拼武器力量是行不通的,但拼精神力量,美军显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论断激励了志愿军战士们,虽然装备不如敌人,但他们不畏强敌,以小搏大,凭借强大的精神力,坚定地与美军对抗。
展开剩余77%李代相在全排战友全部牺牲的严峻环境下,能够孤军奋战5个小时,击杀150名敌军,这正是“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不怕苦、不怕死”精神力量的真实写照。
1951年9月29日,美军对志愿军发起了秋季攻势。李代相所在的志愿军47军139师416团2营5连接到命令,前往严岘山坚守阵地,阻击美军的王牌部队——美骑1师。
半夜时分,5连到达严岘山,在夜幕的掩护下,战士们忘却了疲劳,埋头挖掘战壕和猫耳洞,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准备。黎明刚刚到来,美军便开始了猛烈的炮火攻击。为了迅速突破防线,美军派出两个营的兵力攻击志愿军仅有一个排守卫的阵地。
在成功击退美军3次进攻后,班长吴连义指派李代相前往排长指挥所报告战况并请求补充弹药。李代相要穿越60多米的空旷地带,前方没有战壕可依赖,几乎没有掩体,一旦遭遇敌军炮火覆盖,生还的可能几乎为零。这个任务充满了危险,一旦离开掩护,他只能拼尽全力奔跑。
李代相毫不犹豫地跳出战壕,耳边响起敌人的枪声,他顾不上害怕,只顾拼命奔跑。终于,李代相冲到了排长指挥所,差点没力气倒下。排长焦急地查看他身上的伤势,发现他身上的衣服被打得千疮百孔,但幸运的是,他连一点擦伤都没有,这才松了一口气,听他汇报班里的战损情况。
李代相的勇敢很快得到了排长的重视,并被派往更加艰难的任务——加入由连长组织的13人救援突击队,去营救被围困在阵地中的战友。那时,阵地中只剩下5名幸存的战士,他们被美军的两营兵力三面包围。13人的突击队前去营救,简直是自投死地。
为了避免误伤,突击队员们在手臂上绑上白毛巾。趁着夜色,李代相带着队员们悄悄前进,刚走到半山腰,突然遭到美军的照射,敌人发出一阵哇啦哇啦的喊叫,紧接着便开火了。李代相毫无准备,被爆炸波及晕了过去。当他清醒过来时,发现战友们已经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李代相一个回头,看到有敌人就在他身后不远处,便毫不犹豫地用手榴弹砸向敌人的脑袋。
他艰难地找到阵地中的班长吴连义,看到他已经重伤,几乎无法动弹。李代相背起他,悄悄穿越敌人的包围圈,返回5连的指挥所进行抢救。连长告诉他,1排的5名战士已经成功突围,但突击队中的10名队员已经英勇牺牲。
严岘山的阻击战持续了三天四夜。在这段时间里,李代相独自坚守阵地5小时,面对敌人的炮火轰炸、飞机轰炸和坦克压制,他无惧生死,凭借机动灵活的战术,成功消灭150名美军。
他回忆那场孤军奋战时,深深记得战友一个个倒下的悲痛。虽然敌人拥有6架野马式战机、16辆坦克和百余门大炮,但李代相凭借灵活的战术,利用敌人火力盲点与战友的遗体做掩护,成功以少胜多,创造了传奇。
三天四夜后,李代相的5连仅剩18人,他们成功击退了敌人的29次进攻。李代相凭借自己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击毙150名敌人,荣立一等功。
李代相的立功证书上写道:在严岘山的战斗中,李代相英勇顽强、负伤不下火线,孤军坚守阵地5小时,歼灭敌人150多人,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精神。
战后,李代相受到了彭总的接见。彭总看到他的立功证书后感叹:“你才17岁,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少年英雄。”
李代相在战争结束后,历任班长、教员、助理员等职,最终授予大校军衔。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知识网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